医药研究新进展!唑来膦酸:高效治疗骨质疏松与骨转移的最新研究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一种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遭破坏为特点,进而致使骨脆性增加,极易引发骨折。其主要临床表现涵盖疼痛(尤以腰背疼痛最为常见)、驼背、身高变矮以及骨折。在我国,50 岁以上人群里,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 20.7%,男性则为 14.4% 。由于骨质疏松发病率颇高,且早期症状往往隐匿,因而被称作 “静悄悄的流行病”。
谈及骨质疏松的治疗,时至今日,不少人依旧认为仅靠 “补钙” 就行。实则不然,补充钙剂与维生素 D 仅仅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环节,众多患者还需借助专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展开治疗。
唑来膦酸可用于预防原发性骨折。已有研究表明,每年或每 18 个月静脉输注一次,能降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的骨折发生率,而且在长达 9 年的治疗里,安全性良好。它作用持续时间长,单次 5mg 剂量,对骨密度和骨转换的影响稳定,效果能持续超 5 年。即便停药几年,骨折风险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属于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由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原研。诺华在医药研发领域地位举足轻重,其研发的唑来膦酸在相关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唑来膦酸具备强大的骨结合力和抑制骨吸收的功效,静脉注射后,能优先抵达骨代谢活跃的高骨转化部位,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实现对骨吸收的强力抑制,在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里,它效力最强、作用最持久。
唑来膦酸于 2000 年 10 月在加拿大首次上市,2001 年 8 月 20 日在美国上市,在我国,原研药 2004 年获批上市,2008 年,原研药品注射用唑来膦酸浓溶液获批。目前,唑来膦酸已获得我国 CFDA 批准,可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 Paget’s 病(变形性骨炎);在国外部分国家,还被批准用于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与其他双膦酸盐相比,唑来膦酸对羟基磷灰石的亲和力高,能优先被运到骨质破坏部位。临床常用的唑来膦酸注射剂型,有密固达和择泰两种商品名。密固达每支 5mg,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择泰每支 4mg,主要用于恶性高钙血症、实体肿瘤骨转移和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骼损害的治疗。
近日,《新西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开展了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确定唑来膦酸非常长间隔期输注可否预防绝经后早期女性的脊椎骨折。文章表明,研究数据显示,对于绝经后不久的女性来说,间歇性使用唑来膦酸或许是一种可行的预防骨折的策略。这为担忧未来骨折风险或骨质流失的绝经早期女性,提供了颇具价值的临床治疗方案。
近日,《新西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开展了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确定唑来膦酸非常长间隔期输注可否预防绝经后早期女性的脊椎骨折。文章表明,研究数据显示,对于绝经后不久的女性来说,间歇性使用唑来膦酸或许是一种可行的预防骨折的策略。这为担忧未来骨折风险或骨质流失的绝经早期女性,提供了颇具价值的临床治疗方案。

该研究共计1054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352人)、唑来膦酸-安慰剂组(351人)或安慰剂-安慰剂组(351人);其中1003人(95.2%)完成了10年随访。以1:1:1比例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
在基线和5年时接受5 mg唑来膦酸输注(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
在基线时接受5 mg唑来膦酸,5年时接受生理盐水(安慰剂)输注(唑来膦酸-安慰剂组)
在基线和5年时接受生理盐水输注(安慰剂-安慰剂组)

991 名女性(94.0%)至少拍摄两张可评估脊柱 X 线照片。在新发形态测量学脊椎骨折(主要终点)发生率上,唑来膦酸 – 唑来膦酸组为 6.3%,唑来膦酸 – 安慰剂组为 6.6%,安慰剂 – 安慰剂组为 11.1%。多重填补脊椎骨折缺失数据后,与安慰剂 – 安慰剂组相比,唑来膦酸 – 唑来膦酸组相对危险度为 0.56,唑来膦酸 – 安慰剂组为 0.59。两唑来膦酸组合并后,相对危险度为 0.58。为在 10 年内预防一名女性发生该骨折,唑来膦酸 – 唑来膦酸组和唑来膦酸 – 安慰剂组需治疗人数分别为 21 人和 22 人。与唑来膦酸 – 安慰剂组相比,唑来膦酸 – 唑来膦酸组相对危险度为 0.94。

骨折发生率
5年时,每个唑来膦酸组与安慰剂-安慰剂组之间,全髋和脊柱骨矿物质密度变化百分比的差异为4.9~6.6个百分点。10年时,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与安慰剂-安慰剂组之间,上述部位骨矿物质密度变化百分比的差异为7.4~8.8个百分点,唑来膦酸-安慰剂组与安慰剂-安慰剂组之间的差异为5.0~6.3个百分点,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与唑来膦酸-安慰剂组之间的差异为2.4~2.5个百分点。

唑来膦酸对骨矿物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