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研究新进展!唑来膦酸:高效治疗骨质疏松与骨转移的最新研究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一种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遭破坏为特点,进而致使骨脆性增加,极易引发骨折。其主要临床表现涵盖疼痛(尤以腰背疼痛最为常见)、驼背、身高变矮以及骨折。在我国,50 岁以上人群里,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 20.7%,男性则为 14.4% 。由于骨质疏松发病率颇高,且早期症状往往隐匿,因而被称作 “静悄悄的流行病”。
谈及骨质疏松的治疗,时至今日,不少人依旧认为仅靠 “补钙” 就行。实则不然,补充钙剂与维生素 D 仅仅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环节,众多患者还需借助专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展开治疗。
唑来膦酸可用于预防原发性骨折。已有研究表明,每年或每 18 个月静脉输注一次,能降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的骨折发生率,而且在长达 9 年的治疗里,安全性良好。它作用持续时间长,单次 5mg 剂量,对骨密度和骨转换的影响稳定,效果能持续超 5 年。即便停药几年,骨折风险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属于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由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原研。诺华在医药研发领域地位举足轻重,其研发的唑来膦酸在相关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唑来膦酸具备强大的骨结合力和抑制骨吸收的功效,静脉注射后,能优先抵达骨代谢活跃的高骨转化部位,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实现对骨吸收的强力抑制,在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里,它效力最强、作用最持久。
唑来膦酸于 2000 年 10 月在加拿大首次上市,2001 年 8 月 20 日在美国上市,在我国,原研药 2004 年获批上市,2008 年,原研药品注射用唑来膦酸浓溶液获批。目前,唑来膦酸已获得我国 CFDA 批准,可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 Paget’s 病(变形性骨炎);在国外部分国家,还被批准用于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与其他双膦酸盐相比,唑来膦酸对羟基磷灰石的亲和力高,能优先被运到骨质破坏部位。临床常用的唑来膦酸注射剂型,有密固达和择泰两种商品名。密固达每支 5mg,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择泰每支 4mg,主要用于恶性高钙血症、实体肿瘤骨转移和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骼损害的治疗。
近日,《新西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开展了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确定唑来膦酸非常长间隔期输注可否预防绝经后早期女性的脊椎骨折。文章表明,研究数据显示,对于绝经后不久的女性来说,间歇性使用唑来膦酸或许是一种可行的预防骨折的策略。这为担忧未来骨折风险或骨质流失的绝经早期女性,提供了颇具价值的临床治疗方案。
近日,《新西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开展了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确定唑来膦酸非常长间隔期输注可否预防绝经后早期女性的脊椎骨折。文章表明,研究数据显示,对于绝经后不久的女性来说,间歇性使用唑来膦酸或许是一种可行的预防骨折的策略。这为担忧未来骨折风险或骨质流失的绝经早期女性,提供了颇具价值的临床治疗方案。
该研究共计1054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352人)、唑来膦酸-安慰剂组(351人)或安慰剂-安慰剂组(351人);其中1003人(95.2%)完成了10年随访。以1:1:1比例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
在基线和5年时接受5 mg唑来膦酸输注(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
在基线时接受5 mg唑来膦酸,5年时接受生理盐水(安慰剂)输注(唑来膦酸-安慰剂组)
在基线和5年时接受生理盐水输注(安慰剂-安慰剂组)
 
991 名女性(94.0%)至少拍摄两张可评估脊柱 X 线照片。在新发形态测量学脊椎骨折(主要终点)发生率上,唑来膦酸 – 唑来膦酸组为 6.3%,唑来膦酸 – 安慰剂组为 6.6%,安慰剂 – 安慰剂组为 11.1%。多重填补脊椎骨折缺失数据后,与安慰剂 – 安慰剂组相比,唑来膦酸 – 唑来膦酸组相对危险度为 0.56,唑来膦酸 – 安慰剂组为 0.59。两唑来膦酸组合并后,相对危险度为 0.58。为在 10 年内预防一名女性发生该骨折,唑来膦酸 – 唑来膦酸组和唑来膦酸 – 安慰剂组需治疗人数分别为 21 人和 22 人。与唑来膦酸 – 安慰剂组相比,唑来膦酸 – 唑来膦酸组相对危险度为 0.94

骨折发生率

5年时,每个唑来膦酸组与安慰剂-安慰剂组之间,全髋和脊柱骨矿物质密度变化百分比的差异为4.9~6.6个百分点。10年时,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与安慰剂-安慰剂组之间,上述部位骨矿物质密度变化百分比的差异为7.4~8.8个百分点,唑来膦酸-安慰剂组与安慰剂-安慰剂组之间的差异为5.0~6.3个百分点,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与唑来膦酸-安慰剂组之间的差异为2.4~2.5个百分点。

唑来膦酸对骨矿物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的效应

结果表明,绝经后早期女性以非常长间隔期接受唑来膦酸输注,有可能预防脊椎骨折。本试验中观察到的任何骨折的相对危险度与在老年女性和骨折风险较高人群中使用唑来膦酸的试验中观察到的相对危险度相似。希望降低骨折风险的绝经后早期女性可以考虑每5年或每10年接受一次唑来膦酸的策略。
唑来膦酸的其他临床应用
01 抑制骨吸收
唑来膦酸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化与增生,以此减少骨吸收。它还能降低骨基质生长因子的释放,或者抑制癌细胞与骨基质的粘附。由于唑来膦酸对骨有极高亲和力,会优先转运至骨形成或吸收加速的部位,一旦沉积在骨表面,便会被具有破骨功能的破骨细胞摄取,进而抑制破骨细胞对骨小梁的溶解与破坏,阻止肿瘤引发的溶骨性病变,减轻疼痛,降低骨转移引发的高钙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唑来膦酸可通过抑制甲醛戊酸途径、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破骨细胞和单核细胞前体细胞凋亡,实现抑制骨吸收的效果。
02 影响肿瘤进展
唑来膦酸能阻断肿瘤产生的各类刺激因子诱导的钙离子释放,减缓骨转移的发生和发展进程,还能致使某些肿瘤细胞死亡。此外,唑来膦酸具备直接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在体外实验中,Witters LM 等人将 COX-2 抑制剂分别与唑来膦酸和紫杉醇联合,作用于经 HER-2/neu 转染的 MCF/18 细胞以及对照组的人乳腺癌细胞 MCF/neo,结果显示,对两个细胞系的抑制作用都有所增强,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相较于 3 种药物中任意两种联合使用,3 种药物一起使用对细胞增长的抑制效果更佳,还能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另有两项体外实验把唑来膦酸与紫杉醇、他莫昔芬、地塞米松等常规抗癌药物联合,发现唑来膦酸与这些药物的促细胞凋亡作用相互协同,抗肿瘤效果强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
03 抑制骨转移
肿瘤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在癌症患者中,25% – 85%的人会出现骨转移,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食管癌等是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类型。癌症患者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骼并发症,像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碱性磷酸酶升高以及疼痛等。
研究表明,唑来膦酸钠针对接受来曲唑治疗引发的骨代谢障碍,在早期防治上效果显著,还能明显抑制骨转移的发生。另有相关研究指出,唑来膦酸钠对化疗后出现的骨丢失,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针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的疗效要比单纯使用化疗更优。薛铮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仅支持这一结论,还表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对溶骨灶具备一定的修复作用,联合治疗的修复率达到 26.7%,而单纯放疗仅为 6.7%;在抑制新发骨转移灶方面,联合治疗的转移率为 13.3%,单纯放疗则高达 43.3% 。
综上所述,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与对抗肿瘤骨相关问题领域展现出卓越成效。无论是作为预防绝经后早期女性脊椎骨折的可行策略,还是在抑制骨吸收、影响肿瘤进展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都彰显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